东晋至隋朝
西晋王朝覆灭,晋室南迁,建立东晋政权。广大北方地区出现了“五胡“、“ 十六国“的混战割据局面。魏晋时期,河西地区先后建立了前凉、后凉、南凉、西凉、北凉等封建政权。前凉张骏时期,曾改敦煌为沙州。公元400年,李暠建立西凉国,敦煌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国都,后亡于北凉。前凉、西凉、北凉三政权统治河西地区时,都十分注重谨修内政,安民保境,轻徭薄赋,劝课农桑,崇尚儒学,兴办教育,这使河西地区的社会安定,经济繁荣,文化昌盛得以继续保持。
这一时期,凉州成为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,而敦煌又是凉州文化的中心,名流学者代不乏人。有号称“敦煌五龙“的索靖、汜衷、张彪、索紒、索永,俱以文学闻名当时,索靖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;敦煌的经学大师宋纤、郭瑀、刘昞等,讲学授徒数百人到上千人;敦煌人阚骃撰写的《十三州志》,是我国古代重要地理著作;还有天文学家索袭、宋繇、张湛等知名的敦煌学者。
十六国时期,群雄逐鹿中原,战火四起,百姓流离失所,而河西成为相对稳定的地区。中原大批硕学宿儒和百姓纷纷逃往河西避难,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,尤其是佛教在敦煌空前兴盛。饱受战争之苦的百姓,企望解脱苦难,过上幸福、安定的生活,拜倒在“佛“的脚下。敦煌是佛教东传的通道和门户,也是河西地区的佛教中心。一大批佛学高僧在敦煌讲经说法,河西各地的佛门弟子多来此地研习佛学。有世居敦煌的译经大师竺法护;有前往印度学习佛法的敦煌人宋云等。法显、鸠摩罗什等佛学大师无论东进还是西去都在敦煌留下他们的足迹。
前秦建元二年(公元366 年),乐僔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开石窟供佛,莫高窟从此诞生了。之后,开窟造佛之举延续了千百年,创造了闻名于世的敦煌艺术。
北魏灭北凉,统一了北方,占据了河西。这个时期,敦煌比较安定,佛教盛行,北魏在莫高窟开凿洞窟13个。
隋朝结束了西晋以来三百余年的分裂局面,统一了中国。隋文帝收复河西时,相继平息了突厥、吐谷浑的侵扰,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,同时改鸣沙县为敦煌县。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据政权后,将大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敦煌充边,给敦煌带来了南方的文化和习俗。南北的汉文化在敦煌融为一体,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特色。隋文帝崇信佛教,曾几次下诏各州建造舍利塔,诏命远至敦煌。在统治者的提倡下,隋代仅存37年,但在莫高窟开窟竟有77个,且规模宏大,壁画和彩塑技艺精湛,同时并存着南北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。大业初年,隋炀帝曾经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、敦煌一带了解丝绸之路以及中西通商贸易情况。大业五年(公元609年),隋炀帝亲自西巡,在张掖举办了西域27国贸易交易大会,盛况空前。